如何应对“多事儿”的患者?

2016-03-18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患者来自五湖四海。虽说他们的解剖生理结构并没有太大差异,但许多患者由于信仰不同往往具有特殊的诉求。此时,缺乏经验的小大夫往往显得措手不及。


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半夜3点,一位77岁的白人大爷因为心脏衰竭被送到急诊室,发着高烧,喘不过气,症状显得很严重。当天值班的是一位黑人医生。


老大爷虽然病情严重,头脑可一点都不糊涂,他看见黑人医生进来时,立即开口大喊:“我拒绝接受XXX(用词十分难听,此处略去……)医生的诊治”,种族歧视观念跃然纸上。


被呛了一下,黑人医生只得悻悻地走出诊室。虽然大爷态度恶劣,但处于患者自主的原则,医生也只好尊重患者的选择。


由于医生的种族、家庭背景或者生活经历等因素而导致的患者拒诊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鲜见。这些事件涉及到尖锐的伦理、法律问题,对于卷入其中的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其痛苦而困惑人心的经历。


有能力的病人大可拒绝“看不顺眼”的医生对其实施诊室,这是患者的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然而,当患者情况危急时,相关法律规定医生应当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于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将陷入两难困境。目前,业内尚缺乏行为指南告诉医生应当如何平衡患者的利益和医生的责任。


有志于为困扰其中的医生们提供可行的的解决方案,美国几位律师和医生联合起来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量:患者的病情、患者的决策能力、应对患者要求的选择、患者提出要求的原因及对医生的影响等。考虑到上述因素,医生可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大致如下:


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虽然种族歧视并不常见。但随着患者权利意识的崛起,临床中留给医生的困惑亦时有发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是一种需要长期磨砺的行为艺术。


(文章来源:n engl j med 374;8 nejm.org February 25, 2016)


您觉得本文对您是否有帮助?
  • 并没有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
提交

  阅读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