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儿童怎么喂,肠外营养别太急!
2016-04-07
一直以来,母乳被认为是孩子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和饮料。它不仅满足了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需求,还包含了大量抗体、活性细胞即其他免疫活性物质,这对于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宝宝们无疑是抵抗外界侵袭的重要武器。
然而,临床上还有一类儿童——病危儿童(Critically ill children),通常需要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ICU)。
物理上的分隔决定了母乳喂养的困难,接受人工喂养的“病危宝宝”似乎不可避免地将走向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病情迁延不愈等可怕的后果。
为了避免上述结果,当前的指南大都建议入住重症监护室的儿童立即进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的支持,而肠内营养通常被减量甚至中断。
虽然在临床上沿用多年,但选择早期还是晚期肠外营养(Early versus Late Parenteral Nutrition)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为此,来自比利时、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医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平行队列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Parallel-Group Superiority Trial),共1440名儿童进入研究队列,年龄跨度从嗷嗷待哺新生儿到17岁的儿童不等。
接受早期肠外营养的儿童在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后24小时内立即实施,而接受晚期场外营养的儿童则延迟到第8天(即延迟一周时间),分析两组儿童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的时间和措施。
研究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的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结果显示,虽然两种喂养方式下儿童最终死亡率并没有显著差别。但接受晚期肠外营养的儿童仅有10.7%出现再发感染,而接受早期肠外营养的儿童高达18.5%。
此外,在重症监护室平均住院时间方面,接受肠外营养较晚的孩子也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6.5天和9.2天)。
在治疗措施上,接受晚期肠外营养的儿童较少进行肺通气治疗(P=0.001)、肾替代疗法(P=0.04)及输注免疫球蛋白(p=0.001)等治疗措施。
研究表明,延迟肠外营养一周显著改善了重症儿童的疾病预后。我们不得不感叹,越接近自然的方法有时候恰恰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文章来源:Tom Fivez,Greet Van den Berghe et al. early versus late parenteral nutrition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n engl j med 374;12)
阅读 1254